昭公二年,自昭公为太子时,父庄公欲以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恶之,庄公弗听,卒用渠弥为卿。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於野。——《史记·郑世家》
译文:
郑昭公二年,从昭公做太子时,父亲庄公就想拜高渠弥为上卿,太子忽厌恶高渠弥,庄公不听忽的意见,终于让渠弥做了卿。等到昭公即位,渠弥担心昭公杀害自己,冬季十月辛卯日,渠弥与昭公出外打猎,在郊野射杀了昭公。
壹
老子英明神武,儿子一群混蛋。
在春秋的历史上,牛逼的老爸死了之后,儿子们疯抢王位,并不少见。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死了之后,五、六个儿子连老爸的尸体都不管不顾,你争我夺40多年,打出脑浆子,先后坐上王位。
有春秋小霸之称的郑庄公死了以后,四个儿子同样上演王位争夺大戏。
这其中,有外国干涉,有权臣操盘,有卷土重来,还有刺杀大戏。
这一系列刺杀大戏中,有大臣杀国王,有女婿杀岳父,还有国王杀国王,怎一个精彩了得。
贰
春秋时期的郑国是一个中等偏小的国家,在郑庄公当政时期,郑国在诸强之中闪转腾挪,闯下了偌大的名头。
郑国先后两次击败了多国部队,其中有一次还是周朝领衔的。郑庄公因此得到了一个“春秋小霸”的称号,连本朝太祖也对他赞赏不已。
在对抗周、虢、卫、蔡、陈联军的繻葛之战,郑庄公带领的郑国军队,以后发制人的战术,大获全胜,这其中,统领右翼军队的祭仲,辅佐中路军队指挥的高渠弥,都对最后的大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而正是这两个人——祭仲和高渠弥,在郑庄公死后的王位继承中,都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叁
郑庄公有四个儿子——郑子忽、郑子突、郑子亹,郑子婴。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君主,郑子忽是第四、第六任,郑子突是第五、第九任,郑子亹是第七任,郑子婴是第八任。
仅仅从王位的更替顺序,就可以看出争夺的激烈和混乱。
顺便说一下,郑子忽就是被齐国公主齐文姜看上,又反悔拒婚的那位,也就是“齐大非偶”成语的创造者。
肆
郑 庄公死了,作为太子的郑子忽继位是名正言顺的,作为重臣的祭仲拥护郑子忽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外国势力介入了。
宋国绑架了祭仲,要挟祭仲废掉郑昭公郑子忽,拥立郑子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祭仲照办。
于是,郑子突坐上王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得偿所愿,却并不高兴,因为国家大权都掌握在祭仲手里。
郑厉公找来了祭仲的女婿,暗中策划刺杀祭仲,却被祭仲的女儿得知了内情。祭仲的女儿很是苦恼,一边是丈夫,一边是老爸,左右为难。
还是祭仲的老婆说了一句“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却可以有很多选择!”,一语定音,刺杀计划败露。
于是,祭仲赶走了郑厉公,又迎回了郑昭公。
第一起刺杀事件,女婿杀岳父,失败。
伍
郑昭公卷土重来,却同样没有坐稳王位,因为另一个大臣出手了。
这个大臣就是高渠弥。
早在郑昭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郑庄公想提拔高渠弥,郑昭公表示反对,两人因此结仇。
如今,郑昭公坐稳王位,高渠弥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自己没有好果子吃。
高渠弥果断地先下手为强,趁着外出打猎的机会,在郊外刺杀郑昭公,一举得手。
之后,祭仲和高渠弥妥协,扶立郑昭公的弟弟郑子亹坐上王位。
第二起刺杀事件,大臣杀国王,成功。
陆
郑国自己折腾个没完,国力肯定是衰退的。
郑子亹坐上王位不到一年,齐襄公发出邀请,召开地区安全会议。
老谋深算的祭仲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借口身体不适,请了病假。正志得意满的高渠弥陪伴郑子亹参会。
郑子亹在会议中遭到齐襄公的刺杀,身亡。
郑子亹的弟弟郑子婴捡了个便宜。
第三起刺杀事件,国王杀国王,成功。
这里,两本史书出现了偏差。
《史记》说高渠弥逃回了郑国,《左传》说,高渠弥被活捉后五马分尸。
个人更倾向《左传》的说法,因为《史记》毕竟成书时间要远远晚于《左传》,要说第一手资料,那还是《左传》更靠谱。
柒
后来,郑子婴在王位安安稳稳坐了十四年,流亡在外的郑厉公郑子突反攻倒算,杀回郑国,再度夺取王位。
郑庄公死后的王位继承总算有了一个最终的结局。
权力面前,亲情算什么?咱们的邻居到现在不还是那么德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