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是刘备不懂军事“连营”招来的失败吗?

三国历史 6个月前

三国夷陵之战是刘备不懂军事“连营”招来的失败吗?

在曹丕以魏代汉以后,刘备失去关羽和荆州,给刚刚迎来人生巅峰的皇叔当头浇下一盆冷水。为了振奋士气人心,刘备也完成称帝的一步,延续汉室旗号,因这个汉国在蜀,往往习惯称蜀汉。可因正史《三国志》作者陈寿后来在晋朝为官,不得不避忌刘备继承汉室字眼,所以“魏蜀吴”千百年来成了口口相传的“三国”,正如刘备后来的谥号是汉昭烈帝,已经说明他建立的国号为汉,绝对不是蜀。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大举伐吴,目标任务其实正是要夺回荆州。《三国演义》极力渲染刘备“义字当头”为关羽复仇而伐吴,是一种艺术化塑造。刘备作为乱世豪杰,为关羽报仇只是作为便于伐吴的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若真为关羽复仇征吴,明显就是冲动,如赵云曾站出来义正词严的建议,汉室刚被篡夺,曹魏才是大敌,而吴国只是私仇,应该以大义为先。

其实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的事,到刘备出兵伐吴几乎隔了两年,而大军进入夷陵地界已经是章武二年春。原本张飞要到江州(今重庆市)会师,结果出发前被部下刺杀。这一战役和赤壁之战类似,有不少谜团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接近真相。首先,最突出就的是“火烧连营”,征战沙场多年的刘备像是犯了一个愚蠢的低级错误让陆逊有机可乘。其次,刘备似乎是以举国兵力进犯,东吴再次是以少胜多,创造了又一个经典案例。事实当真如此吗?

三国时期,官渡和赤壁两次大战虽然对具体兵力存有争议,但以少胜多的结论则基本没有悬念,但夷陵猇亭大战则未必。刘备的蜀汉本就最弱小,且刚丢荆州,完全凭借刘备新近称帝的一股锐气而出征,兵力实在有限。好歹大体算是精锐(除荆州入川的兵力久经训练外,吸纳原刘璋的东州兵也都颇有战斗力)。

若统计蜀汉进攻的总兵力,第一阶段,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多人为先锋,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省巴东县)击破吴军李异、刘珂部,占领秭归县。第二阶段,为防范曹魏的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督水军驻扎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荆州名士、马谡的大哥)到武陵一带争取部落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作战,他们各自带有约万人左右,所以,夷陵猇亭之战蜀汉出动总兵力约在五万人上下。而东吴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共五万人抵御蜀汉,也就是说,双方大体兵力相当,不过,黄权一万左右水军后来被隔绝在战场之外,对战之中蜀汉的兵力还相对处于劣势。

对于夷陵之战,通过小说的描绘也看得出,陆逊在面对蜀汉攻势压力之下,也一度面临老将不服的情况。因为他之前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资历,仅有一次建安二十一年配合大将贺齐讨伐山越,获得孙权欣赏,安排娶了孙策之女为妻。而在夺取荆州的重大行动中,陆逊一度代替吕蒙出镇前线,后来领一支队伍攻取秭归、峡口等地,因这一战获得封侯,加封镇西将军。严格说这应该不算孙权真正要重用和提拔陆逊,因陆逊的确有功,需要安抚陆氏这一江东士族代表的作用更大。只不过吕蒙死后,他机缘巧合就成为镇守荆州一带的主将之一,不应忘了孙桓是孙氏家族成员、朱然与孙权交情极深(曾一起读书)、韩当、徐盛是资历很深的老将,他们全都在荆州地盘上。所以,孙权提升陆逊为抵抗刘备进犯的主将,一来算是多少了解陆逊有能力,二来陆逊镇守荆州西部地区,熟悉地理;三来算是一种大胆启用。

从陆逊方面说,确实因为熟悉荆州,尤其偏西的秭归、峡口等夷陵边界,当刘备大举进犯后,陆逊为了避免在复杂地形下与士气正盛的蜀汉军队交锋,采取了退却战术,诱敌深入,同时,故意让刘备错判形势,以为讨伐顺利,穷追猛打,直到进入圈套。陆逊指出刘备进军通过山区,居高守险,求胜心切,吴军应避开锋芒,伺机破敌,一直撤到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县北古老背,长江东岸)转入防御,遏制蜀汉大军。这样,吴军就退出了高山峻岭的峡谷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留给了蜀汉军队。

蜀汉前期进攻态势结束,进入第二阶段相持局面。吴班、陈式督水军通过夷陵封锁长江沿线。刘备亲率大军经崎岖山道进至猇亭,在山区狭长山路沟壑扎下几十个大营,黄权进抵夷陵以北与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另外,马良与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显然,这时的刘备之所以会在夷陵连营扎寨,并不是他不懂军事,根本原因是受制于山区的地形条件,更准确说是“中了计”。

之后,刘备很明白这一局面的被动,于是,第一个方案是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尽快围攻驻守夷道(今宜都县)的孙桓,可惜难以攻克,无法整体突破山区狭长的地形。孙桓是孙权从兄弟孙河之子,吴军将领请求陆逊增援,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要让其牵制蜀军,回答说他表示:“孙安东(当时官拜安东中郎将)得到官兵拥戴,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待我的计谋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围也自然被解。”后来孙桓见到陆逊谈及此事说:“开始我确实怨您不相救,如今胜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调度自有良方。”(见《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夷陵之战是刘备不懂军事“连营”招来的失败吗?

第二个方案,刘备则在山谷设下伏兵,令吴班以少量兵马在平地扎营引诱吴军出战,意图一举围歼,再行突破。陆逊看出有诈,坚守不出,两军从年初相持到盛夏,蜀汉军队十分疲惫。

第三阶段,刘备再次调整策略,又一次犯错,陆逊抓住战机实施反击。蜀汉方面将陈式的水军也移到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数百里山地连营结寨,战线过长,运转补给有困难。而这时吴军中大小将领也因近半年的僵持,开始怀疑陆逊的胆略和能力,陆逊却上书孙权说,刘备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正是攻击的时候。于是命令将士以火攻破一二营寨。这一点特别需要注意,吴军反击时,并没有可能大举进入蜀汉几十个大营同时去放火,仅仅是用火攻破一两个大营,惊扰蜀汉大军,然而当时夏季,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才造成火烧连营的轰动局面,帮助吴军趁势反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反攻的朱然、孙桓夹击战死。这是刘备败退的第一步。

陆逊再命水军封锁长江,由孙桓扼守中途夷道,分割蜀汉大军东西两头,然后各个击破,这是东吴获胜的第二大战术,假如东吴兵力较蜀汉相差太远,根本不可能实施这一战术。吴军因火势蔓延连营近四十余寨,蜀汉大军撤退不及死伤惨重。东吴各路出击,大获全胜。蜀汉将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

第四阶段,陆逊追击刘备,收复夷陵西部边界。由于刘备中军撤退较快,退到马鞍山据守,陆逊集中兵力追击刘备主力,歼灭万余人。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只剩少量兵力逃奔秭归,在险道上焚烧铠甲阻塞吴军追赶,侥幸逃回西川。史书记载蜀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见失败之惨。吴军获胜后,诸将这才对陆逊大为佩服。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