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这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真的想让贤还是怀疑试探?
我觉得诚信让贤的可能性不大、刘备能称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诸葛亮的才能再突出,也没有称帝的条件。刘备不至于这点都不清楚。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接。至于怀疑试探,也不可能。诸葛亮若真有异心,又岂是刘备一句话、一场托孤好戏所能堵回去的?一句话又如此功效吗?而且如果诸葛亮真有异心,正好可以利用刘备的这句话,让假的变成真的。如果是试探,刘备就是不信任诸葛亮,完全破坏了他和诸葛亮的鱼水君臣情,可能导致诸葛亮寒心,甚至可能逼反诸葛亮,实在是得不偿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备若真的不信任诸葛亮,大可以不用将诸葛亮,或者将其杀掉。
我认为刘备这句话是说给别人(自己的儿孙和蜀汉大臣)听的。刘备这是给诸葛亮最大的权柄,允许他权倾盖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刘备相当于是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给予他最充分的信任。防止自己死后,有人质疑诸葛亮的权威,甚至诬陷诸葛亮谋反。刘备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刘禅“事之如父”,也是告诫儿子不要废弃甚至杀害诸葛亮。刘备的这句话后来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都是对其信重有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作为权臣,诸葛亮竟能善终,实属难得。这当然和刘备托孤之举大有关系。
而从诸葛亮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了刘备的意思,知道刘备是对自己充分信任。所以他“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面对刘备“自取”如此敏感的话,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这恰好证明诸葛亮听懂了刘备话的意思,知道这句话意在自取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
故陈寿评价道:“及其(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白帝城托孤原文节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白帝城托孤原文注释
①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
②笃(dǔ):病重。
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
④敕:告诫,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