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合纵:秦国迎来史上最大的危机

春秋战国 5个月前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出使齐国,带来了秦昭王的问候与提案。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两帝共同号令诸侯,联兵讨伐天下第三强国——赵惠文王当权的赵国。

对齐湣王来说,凌驾于各诸侯王之上的“东帝”名号听起来很顺耳,联秦攻赵的利益也非常诱人。而且,齐国自从韩聂为相开始,就想找机会跟秦国恢复合作,利用秦国牵制阻挠自己灭宋的三晋。齐赵攻韩后,韩又倒向秦国。齐第一次伐宋之战无功而返,宋国为了寻求庇护而积极巴结秦国。尽管在历时三年的函谷之役中把虎狼秦国打得割地求和,但齐湣王君臣还没狂妄到目空一切。他们明白今日之秦绝非昔日之秦。秦国自伊阙之战至今发展极其迅猛,谋臣如云,良将如雨,攻必克,战必取,军事外交奇招迭出。司马错和白起比昔日的秦国智囊樗里疾更难对付,齐军将领中无人有把握与之争锋。

齐国不想与秦硬碰硬,两国若是结盟,谈好条件瓜分天下,试问四海之内谁能抵挡?所以,齐湣王欣然接受了东西帝盟约。这一年的十月,秦昭王在宜阳称西帝,并正式尊齐为东帝。但才过了1个月,齐湣王就突然变卦,主动放弃了“东帝”称号。促使齐湣王转变立场的正是赫赫有名的大纵横家、燕国特使苏秦。

苏秦深得齐湣王信任,但他是一个致力于给强齐挖坑的王牌大间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燕昭王的复仇大计。当初齐国趁着燕国内乱来袭,大肆杀掠,差点灭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能、励精图治,天天想着破齐雪耻,却因力量太弱而不得不百般忍耐。

苏秦出使齐国的目标是“使齐不信赵”,但他给齐湣王进献的第一计竟是放弃帝号。苏秦力陈伐宋之利与秦国对齐国的算计,成功说服齐湣王主动去掉帝号。紧接着,他又抛出了第二计——让齐国联合赵、燕、韩、魏共同讨伐秦国。

其实,苏秦在临行前向燕昭王解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促使齐赵交恶,燕国趁机联合赵国与其他诸侯共击齐;中策是组织齐、赵、韩、魏、燕五国合纵攻秦,避免燕国成为齐赵联盟的打击目标;下策是赵国和齐、秦共同攻打燕国。苏秦的第二计正是中策,对燕和齐都有利,但秦国就倒霉了。

既然要“使齐不信赵”,为什么反而先要促成齐赵合纵攻秦呢?这便是苏秦的高明之处。

燕昭王君臣时时刻刻都想着向齐国复仇,但燕国弱小,齐国强盛,必须集合诸侯之力攻齐。要实现这点谈何容易。战国七雄各有战略规划,常常针锋相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各国打打谈谈反复无常,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排列组合一次。如果不能让所有的诸侯都憎恨齐国,燕国大计遥遥无期。

因此,苏秦假意为齐国献计献策,先利用诸侯矛盾逐个打破各国的战略规划,再说服列国加入到反齐统一战线中。秦国东出如风卷残云,诸侯战战兢兢,哪里顾得上跟齐国的利益冲突。无论是诸侯联齐制秦,还是秦齐双霸沆瀣一气,都对燕国大计极为不利。燕臣苏秦必须先借赵齐合纵之力激化秦齐两国的矛盾。

在苏秦的撺掇下,秦昭王与魏冉的东西帝计划彻底流产。秦国君臣原本想借此分化瓦解诸侯,谁知短短两个月后,诸侯竟然团结起来对付自己。

赵相奉阳君想得到宋国的定陶做自己封地,但宋国早已把此地作为结盟秦国的筹码(秦昭王十六年,穰侯魏冉封于陶),于是赵秦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魏国刚丢失了61城,联秦派大臣失势,抗秦派主政。魏国许诺把被秦将司马错攻取的河阳(即河雍)送给奉阳君李兑的儿子做封邑,请求赵国帮两个忙:一是收复河内失地;二是联兵伐宋。赵将董叔与魏军合作,从秦人手中夺走河阳。秦国为了报复赵国,发兵攻占赵太原郡梗阳。秦赵两国矛盾激化,赵国和魏国在苏秦的运作下与齐国结盟。秦昭王打算让亲秦的城阳君做韩国丞相,但韩釐王表示拒绝,不再听命于咸阳。于是三晋都加入了合纵,燕也表示愿意助齐。

秦昭王二十年,赵国奉阳君李兑在苏秦的协助下,组织了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联军陆续在韩国的成皋集结,随时准备进攻被秦国占领的魏河内地。

更多>>(接下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