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为什么放弃楚国转而攻打赵国?

春秋战国 5个月前

公元前208年10月,项羽率领6万楚军开赴赵国巨鹿,秦王朝灭亡的丧钟–楚灭秦巨鹿之战由此展开。在说这场战役的具体战况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双方交战的主战场的地理位置的情况。

赵地:

古巨鹿城: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前黑龙港流域,在秦朝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经确切考证,古巨鹿就在现在的鸡泽县城北,毛官营村一带,在大陆泽的南面,沙丘台西南70里的地方。战国至秦汉,巨鹿位于襄国(邢台)东南、平乡或沙丘西南,广平国(鸡泽县旧城营村)西北。从古地图上的河流、沼泽位置可以看出,古巨鹿城在大陆泽以南,洺河以东,滏阳河、漳河以西。

巨野泽:(古称大野泽)巨鹿北面的天然湖泊也是天然的防守要塞,南面和东面是漳河也是天然河流,所以说巨鹿有着天然的防守优势。

东垣: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击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的地理位置,在 中山国的灵寿时期在次建城。和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原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疆域:北岳恒山(今阜平县东北的神仙山)以南,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以北, 上艾县(今山西平定县北)以东,钜鹿郡以西,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领有十余县。始皇帝巡游时曾修河内广阳道,而东垣则作为河内广阳道与恒山郡的重要据点以及屯粮处。(王离初到赵地时第一个据点,也是长城军在赵地的大本营)

广阳道:地处河内郡内。由河内北上,走棘原到邯郸,过恒山郡东垣(今河北石家庄),至广阳郡蓟县,大道南北纵贯华北平原,东西与太行山平行,大体沿今天京广线的方向,延伸东去右北平郡之无终(今天津蓟县),进而抵达碣石一带。河内广阳道是秦帝国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这条道上的蓟县是燕国故都,邯郸是赵国故都,安阳是魏国要地,沿道由河内渡过黄河进入三川,直接连接帝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三川东海道。战国以来,魏国、赵国、燕国之间的往来,多由该道。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天下,或许就是先走三川东海道,然后再沿这条路线北上,抵达辽西郡的碣石,访燕、赵,观沧海,刻石纪功而还。

邯郸:邯郸城邑,肇起于商。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邢台)的数百年间,邯郸为畿辅之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时候,邯郸也成了当时的“巨城”秦军多次未能攻破。

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部,西周邢国都城,战国改为赵国别都,秦初设为信都县,秦末撤销。

井陉关: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实际上,”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在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不仅是历来兵家必争的要地,而且也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道。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地位便益加突出,久享”燕晋通衢”的盛誉。关前太平河终年流淌,关内丘缓道宽,直达华北平原,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长城军南下后在此处与赵齐联军对峙)

更多>>(接下文评论)